叶德奎传记

2017-03-17


德也,人有德以明,物有德以昌。《周易·系辞》说:“地势坤,君子以厚德载物。”

奎也,星宿名。奎宿,二十八宿之一,西方白虎七宿的第一宿,主文运。

以奎字形意:大圭,圭聚二土。一土为胎,一土为釉,合而为瓷。

“德奎”之名所隐其意,乃承载上苍文运主瓷之使命者也。

德奎老人的一生不为名、不求利,毕生探索“传世哥窑”的制瓷奥秘,被人们誉为:宋瓷典范大师、当代哥窑制瓷第一人。


    (七十年代在大均瓷厂)


一、探究官哥瓷器制作奥秘的民间老艺人

1.探究“传世哥窑烧制技艺”

每一个来到这世上的人,或许都带着某种使命,有些人明了,有些人迷失。

出生于战火时代的一位老先生,历经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潮流。从纯粹传统中走来,经受了现代科技的洗礼,做了一件他人望尘莫及之事:他在探寻神秘的哥窑如何被烧制出来。

传世哥窑是陶瓷史上最神秘的古代名窑,他究竟性质如何,归属何处,一直是困扰鉴赏家的千古谜团。

老人用了毕生的精力,探究传世哥窑的烧制技艺,成就了当代传世哥窑的奇迹,他的一生充实而富有意义。

老人姓叶,名字叫德奎,自号“雁沙”。是云和叶氏传世哥窑制瓷技艺的创始人。

有一位古陶瓷界的老先生曾感慨地说:“老叶(指德奎先生)是带着上苍使命来的人。”



(九十年代)


2.精通几十道制瓷技艺的匠师

天下制瓷的工匠千千万万,而能精通一整套制瓷技艺之人犹如凤毛麟角。

传统制瓷技艺本身非常复杂,千百年来已经形成分工合作的机制,从配料到制坯、到上釉、到窑炉等都有专门的技师,随着工业化的发展,如今的制瓷技艺更是细化细分。

德奎老人自小聪明过人,年轻时受多位明师教诲,学得多项制瓷技艺,曾是当年青瓷制瓷领域的奇才。


古儿和父亲

解放初期,百废待兴。在当代青瓷的发源地,龙泉上垟镇,在国家的号召下,聚集了一大批制瓷高人。其中既有来自一脉传承的制瓷老艺人,也有技艺有成的艺术家及科技工作者。德奎老人年轻时正是在这里接受了全方位的瓷器技艺训练,凭其过人的机智和毅力,加上谦虚好学,获得了许多师傅的赏识,学得真本事。

到了改革开放初期,叶师傅的手艺在几十年的磨练中日趋成熟。为了探究哥窑制瓷的秘密,叶师傅练就了“一人完成所有制瓷工序”的特异本领,并凭此成就了独树一帜的叶氏哥窑制瓷工艺体系。

叶师傅的手艺,包括矿物原料性质的认定、窑炉的设计和制作、釉料配方工艺体系、雕塑及绘画艺术、传统龙窑烧制技艺等等,甚至还研究了机械工艺学、电磁学、热力学等等现代科学,业内人士评论他是当之无愧的“陶瓷巨

3.亲力亲为的研究

用一辈子的精力做成一件事情,这足以让人敬仰。

德奎老人以勤劳的双手和超凡的智慧,认认真真地用一辈子去做一件事,让人感慨。

他亲自上山寻矿,回来后还要进行系统的试验,以确定其性质。可以说他是懂得泥性的人,这才是真正的瓷器艺人。

他亲自设计窑炉,运用简陋至极的材料,能制造出功能奇特的窑炉。

他亲手制坯,亲自上釉,亲自装烧。在基础研究阶段,每一道工序的性质和特点都是需要了然于胸的。

有一个阶段,他甚至全套几十道工序都不允许他人参与,几个月埋头苦干,研究攻关。

在基础工艺研究阶段,德奎老人就像一个归隐山林的修道者,几年中几乎足不出户,专心于瓷器的技艺研究,那种心路历程,荡气回肠,憾人动心。

4“生命磨难”中的瓷器研究

德奎老人一生俭朴,经历了长期的拮据生活。

早年,孩子的养育,家庭的开销,已经让家里经济紧张。而没有来源的研究费用只能从生活费中挤出来,那是何等的艰难。

老人在国营厂退休后,每月仅几百的退休金。而庞大的体系研究,需要的费用不可想象。老人凭着超人的毅力,在极其困难的情形下,用智慧代替经费,执着于哥窑的基础研究。

老人常说“生锈的铁钉也有用”,即使是再小的螺丝或塑料袋他都捡起整理好,以备要时使用。

上世纪九十年代,老人的作品登峰造极,而他却经历了人生最大的“磨难”。

他因作品牵涉一起诈骗案而受到连累,被刑拘三月。

老人一生淳朴,与世无争。却因作品而受此凌辱,何以承受?

在这以后,老人更加沉浸于瓷器的研究中,或许回避痛苦记忆,或许由此彻悟。

他的作品或许很珍贵,但他的精神也许更珍贵。

5.备受埋怨依然执着

在当代社会,生活都无法保障的情况下稿研究,可想而知有多难。

伴侣无法理解,亲生儿子难以理解,更不用说不知内情的人们了。那是一种执着,对自我和信念的执着。

有些外地客人慕名而来,出高价购老人的作品,可是老人的执着依然。老人虽然非常需要资金,可是他认为不该让作品流到“不该得到”的人手上。他拒绝出售,哪怕出再高的价。

而有时兴致到时,如遇知音,好作品也会相送。

这就是不被理解的执着。

6.传统技艺的精神内涵

人们常说“画如其人”,其实瓷器也如其人。

传统瓷器的魅力就在于,它能蕴含制作者的精神,能体现作者的喜怒哀乐。

因而,瓷器精品大多是作者生命精华的凝聚。而这其中,在传统技艺条件下,哥窑瓷器特有的艺术表现力,更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这些无法言传的神秘信息。

这一点在德奎老人的作品上鲜明的展现。我们只要拿起一件老人当年的作品,扑面而来的气息然人肃然起敬,那沧桑古朴的味道是无法用语言传递的。

所以,有人说,这才是真正的艺术,真正的艺术家。

叶德奎先生工作照

二、履历和作品

德奎先生出生于抗日战争年代(1934年),经历了中华民族由屈辱到兴盛的曲折过程。

学生时代的德奎先生,品学兼优,历任班长。不但是学习尖子,还爱好文艺。

解放初参加高考,虽然成绩优异,却因“家庭成分”原因而被拒于大学门外。这是德奎先生一生中重大的转折。中止学业后,他去学习了当地的粗陶制作技艺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(十兄

由于不满足于初浅的粗陶手艺,五十年代后期,德奎先生远赴龙泉上垟,在当代青瓷诞生地——上垟瓷厂,学习先进的制瓷工艺。期间也对传统的制瓷技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学习。

六十年代中期,政治风波使得德奎先生被迫离开上垟瓷厂,开始了他长达十几年的流离生涯,其间几历生死存亡。(一次颈椎受伤几成植物人,幸得一老中医针灸治疗而得以康复。)为求生机,他奔波于浙闽许多瓷厂,多年的磨练,让他在制瓷技艺上日趋成熟。

七十年代后期,德奎先生受邀组建云和县大均瓷厂,时任厂长兼技术总工。期间开发研制了乌金釉“兔毫”、“油滴”、“满天星”等制品,是新中国最早研制出此类制品的瓷厂。但因历史和文化的原因没有被重视,以至于荒废。(据悉,此类制品在日本被定为国宝,而在十几年后的九十年代,才被福建建阳的研究所研制成功。)

1982年,国营云和陶瓷厂组建,德奎先生历任技术总工和试验室主任。其间,深入研究了青瓷开片釉的机理和工艺。同时也收集和研究了大量的本地矿物资料,为深入研究提供了物质和技术基础。

1989年,其开片瓷制品引起北京业内专家关注,并指派专人前往云和探寻。

1991年,德奎先生与国内权威古陶瓷专家冯先铭、孙会元等达成共识,共同研究“传世哥窑”的制瓷工艺。

其后的十五年,德奎先生与专家组一道,对传世哥窑的“原料类型”、“胎釉机理”、“形制特征”、“施釉技巧”、“装烧形式”、“窑炉结构”、“烧制曲线”、“纹片沁色”等等几十项专业课题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。进而初步形成了具有独立特征的当代“传世哥窑制瓷工艺体系”。

2005年,德奎老人的技艺以臻“炉火纯青”之境,作品有如天工开物,冠绝当世。却因心脏病突发而逝世,时年71岁。

德奎老人的作品稀少,每一件作品都沉淀了老人生命的沧桑,是不可复制的绝品。

《感怀父亲之瓷器人生》

——古儿  葵巳初冬

天才自有天道助,

妙器可知苦中来,

默默瓷心无所述,

器在空无若生还。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(叶德奎作品